秦漢古道上,劉禹錫、韓愈等文人墨客的詩文令古道游徑的文化體驗更直觀更生動。圖片來源:南方日報
日前,省委十二屆十次全會的召開再次加密推進“一核一帶一區(qū)”建設的鼓點。在珠三角核心區(qū)建設中著力構筑人文灣區(qū)和世界級旅游目的地,在沿海經濟帶建設中大力發(fā)展濱海旅游、海島旅游、休閑旅游,在北部生態(tài)區(qū)建設中點線面結合推動全域旅游建設,探索生態(tài)系統嚴格保護和資源合理利用平衡模式,加快建立以廣東南嶺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,打造“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”的廣東樣本,正在提上工作日程。
游徑,作為文旅融合的新平臺,有效地串聯起“一核一帶一區(qū)”優(yōu)質文化和旅游資源,為廣東加快構建“一核一帶一區(qū)”區(qū)域發(fā)展新格局提供有效動能。今日起,南方日報聯合廣東省自然資源廳、廣東省文化和旅游廳推出“品粵游徑”深調研系列報道,聚焦游徑建設過程中文化挖掘、經濟發(fā)展及品牌建構方面的新亮點,敬請垂注。
處暑過后,涼意漸升,在連州順泉村廣蔭亭至百土腳村八百余級石板路的兩旁,趙佗、韓愈、劉禹錫等歷史文化名人的銅像在有2000多年歷史的秦漢古道旁默默訴說著嶺南往事,歷史的況味余韻悠長。
時光穿梭至近代,從秦漢古道走來的還有著名教育家林勵儒、政治經濟學先驅郭大力等先師。1939年至1942年,他們在此度過了抗戰(zhàn)時期艱苦卓絕的歲月。
踏上南粵古驛道,仿佛歷史的卷軸在腳下徐徐鋪開,在華南教育抗戰(zhàn)史的加持下,南粵古驛道的生命正在向厚向寬向深延展。
增厚度:從古道遺存到精神傳承
說到師生教書救國、讀書報國的光榮歷史,最廣為人知的是西南聯大。其實,廣東的華南教育抗戰(zhàn)史同樣熠熠生輝。
抗日戰(zhàn)爭時期,以中山大學、嶺南大學、省立文理學院為代表的華南地區(qū)中高等學校,和以培正培道聯合中學為代表的港澳地區(qū)學校紛紛內遷至粵北樂昌坪石、湞江大村、連州東陂等地,開始了長達五年的烽火辦學艱苦歲月。辦學期間,各學校培養(yǎng)專業(yè)人才,宣傳抗日救亡,堅持學術理想、踐行知識救國,為國家培養(yǎng)了數萬名學子,走出了一大批為新中國建設作出巨大貢獻的杰出人才。這些學校也成為現今中大、華工、華師、華農、廣美、廣體、仲愷農學院、惠州師范學院和華附、省實等知名高校和中小學校,以及香港、澳門、臺灣地區(qū)知名學府的根脈所在。
去年以來,以韶關、清遠、云浮、梅州四市為重點打造的華南教育歷史研學基地,在保護與活化中走入公眾視野。
1937年7月7日,抗日戰(zhàn)爭全面爆發(fā),廣東省陸續(xù)停辦各市中小學,省立私立學校大部分遷于粵北地區(qū),其中省立文理學院曾兩度遷至地勢險要、易守難攻的連州(抗戰(zhàn)時期的連縣)。
“苦是肯定的?!痹鴵螐V東人民出版社社長的許實,在抗戰(zhàn)時期就讀于省立文理學院。他回憶道,校舍、宿舍全部由樹皮和竹笪搭成,沒有電燈,沒有自來水,冬天里,用來沖涼洗臉的井水冰涼刺骨。教授的生活也好不到哪去?!拔业綎|陂墟看到哲學家張栗原教授手里僅拿著兩塊豆腐作菜,心中不禁為之凄然?!?/p>
日子清苦不算什么,更不堪的是在戰(zhàn)亂中逃亡。1940年秋,已完成《資本論》翻譯的郭大力應省立文理學院院長林勵儒之聘,到該院講授經濟學。不在意艱苦的教學環(huán)境,郭大力接受了聘請,只因為找到了一個能發(fā)揮自己作用的地方。來到連州東陂鎮(zhèn)后,他一邊教學,一邊利用課余時間翻譯《剩余價值學說史》。在他看來,只有把《剩余價值學說史》全部譯成中文,才算把《資本論》完整地譯介給中國人民。然而,“皖南事變”發(fā)生后,1941年上學期尚未結束,郭大力就被迫辭職,從連縣回到江西南康斜角村定居。
莫聽穿林打葉聲,何妨吟嘯且徐行。和郭大力一樣,曾在連州省立文理學院任教的還有諸多教授學者,他們在烽火課堂上傳授真知,在苦難歲月中探尋真理,為抗日戰(zhàn)爭、新中國建設提供了堅實的教育保障。
“每一次親身感受這里的歷史建筑,想象當年那些青年才俊是在怎樣艱苦的環(huán)境下求真問道,就更加欽佩他們的精神與品格?!眳⑴c華南教育歷史研學連州基地建設的廣東省城鄉(xiāng)規(guī)劃設計研究院規(guī)劃師牛丞禹由衷感嘆道。而他的切身體會,已在越來越多的學生群體中得到共鳴。
“這些極具教育意義的珍貴史實,為古驛道游徑的文旅體驗增添了厚度?!边B州文史專家曹春生表示,南粵古驛道既是軍事、商貿之路,亦是南北文明匯集、交融之地,深挖南粵古驛道游徑沿線的歷史遺存,有助于提升文旅產品的品位與價值。如今踏入西塘村的陳氏宗祠,仿若走進“烽火課堂”,先師們上課時的高亢之聲依舊回蕩耳畔。通過走訪連州東陂鎮(zhèn)發(fā)現,在廣東省自然資源廳的對口服務下,西塘村內多處高校舊址正在修繕中,未來,它們將作為華南教育歷史研學基地的主要內容,增強游徑的精神厚度。
拓寬度:從“集鳳筑巢”到“引鳳來巢”
歷史記憶的打撈非朝夕之功。去年6月,廣東省規(guī)劃師建筑師工程師專業(yè)志愿者(以下簡稱“‘三師’志愿者”)在開展西京古道樂昌段技術指導時,發(fā)現了抗戰(zhàn)時期中山大學在樂昌坪石辦學的舊址,受到了廣東省政府的關注。隨后廣東省自然資源廳、廣東省文化和旅游廳等相關單位以及“三師”志愿者多次到實地進行調研,組織考證了一批歷史遺址遺跡,挖掘了諸多鮮活的先師人物形象和感人事跡。隨后一系列遺址保護、展示宣傳、研學旅游等活化利用工作有序開展。
所幸的是,華南教育歷史研學基地的建設吸引了越來越多人的關注。黃睿民是最早一批進駐坪石的志愿者,參與了“華南教育歷史研學基地(坪石)”的遺址遺跡發(fā)掘與修復、周邊環(huán)境清理、基地掛牌、臨時展覽布展、信息牌及紀念柱的內容制作及選址等全過程。在他看來,這是一件很有意義的事情,能夠參與其中,倍感光榮。
坪石鎮(zhèn)黨委委員邱錦萍在參與了華南教育歷史研學基地的建設過程中,深感肩負的使命和責任。她感嘆道,在她調查華南教育歷史遺址遺跡情況、協調遺址遺跡用房用地時,得到了村干部、村民們最大的支持和配合?!捌菏瓮l(fā)展,坪石人民一直期待這些發(fā)生在坪石的歷史故事能廣為傳頌?!彼芍缘卣f。
“集鳳筑巢”之后,是“引鳳來巢”。坪石鎮(zhèn)政府表示,下一步該鎮(zhèn)將依托豐富的不同學校辦學舊址打造辦學紀念地,吸引華南師生“尋根”與研學。
隨著華南教育歷史研學基地的建設,坪石當地開展文旅融合、鄉(xiāng)村振興、精準扶貧等工作亦有了明確的抓手。樂昌市文化廣電旅游體育局副局長李啟平表示,通過挖掘中大等大學的辦學歷史,串聯坪石本土的非遺文化、紅色文化、不可移動文物等,推出歷史文化旅游精品路線,有望帶動整個樂昌的文化旅游產業(yè),從而促進區(qū)域經濟的發(fā)展。
探深度:從文旅體驗到文化共融
目前,廣東正在結合南粵古驛道和華南教育歷史研學基地建設,打造國家公園的精品旅游線路。在此背景下,如何處理好文化和旅游之間的關系,顯得尤為重要。世界旅游城市聯合會首席專家魏小安表示,文化是旅游之魂,特色是旅游之基,環(huán)境是旅游之根,質量是旅游之本。在他看來,加強旅游目的地的環(huán)境保護和文化多樣性建設勢必成為旅游發(fā)展的重中之重。
可以發(fā)現,連州東陂華南教育歷史研學基地的周圍聚集著豐富的旅游資源,既有秦漢古道、古村落,亦有“中國空軍第一人”馮達飛的故居及紀念館等人文景觀,還有潢川三峽、連州地下河等自然景觀。未來,連州有望依托華南教育歷史研學基地的建設,結合當地豐富的文旅資源,打造深度游產品。
在豐富文旅體驗的同時,文化交流也在進一步深入。最近,位于韶關樂昌坪石的華南教育歷史研學基地吸引了近30名來自粵港澳三地的畫家前來創(chuàng)作采風。
在得知國立中山大學抗戰(zhàn)時期的那段歷史后,香港美術家協會主席林天行感嘆道:“凝聚我們的中華傳統文化、傳承民族精神,是我們這一代人的共同責任?!彼硎?,未來會大力支持并推廣這段有意義的華南教育歷史,期待在香港舉行作品展覽。
“粵港澳本是同根同源”。廣東畫家代表、廣州美術學院中國畫學院院長張彥在了解到華南教育歷史后,深感肩負的使命和責任,他希望讓更多的人了解粵港澳“同根同源同脈”的歷史共識。
旅游是民心相通的加速器。在共建人文灣區(qū)的背景下,民心相通是依歸,深挖南粵古驛道和華南教育歷史研學基地的歷史文化內涵,在進一步加深游徑文旅體驗度的同時,亦讓更多來訪的游客找尋到中華文化的根脈,同筑灣區(qū)夢,共話家國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