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頁 > 走進廣東 > 嶺南文化 > 非遺文化 > 傳統(tǒng)舞蹈

              英歌(潮南英歌)

              來源 : 廣東省文化館
              【打印】 【字體:

              英歌舞是漢族獨具特色的男子群體舞。潮南英歌舞與潮陽英歌同源異流,是古代儺文化的延續(xù)。至明代,它吸收了北方大鼓子秧歌的特色,逐漸演化為英歌舞,成為具有獨具地方特色的舞蹈藝術(shù)。潮南英歌融匯戲劇、舞蹈、武術(shù)于一體,舞姿剛勁雄渾、粗獷奔放,極具陽剛之氣?,F(xiàn)主要流行于汕頭市潮陽區(qū)各鄉(xiāng)鎮(zhèn),以西岐鄉(xiāng)代表。

              潮南英歌舞運用潮汕快板英歌對打套式,表演節(jié)奏快、鼓點緊,隨著隊伍的陣勢開合多變,并融進了南拳的單打、三面打、四面打的拳路套式,因而舞蹈動作特別勇猛威風。

              潮南英歌舞使用獨有的表演道具——英歌槌,運用典型的橫槌打法,以雙手(五指)稍松弛地分別握槌,同時從胯部向肩外自下而上交替地作大斜線的橫向擊槌。在擊槌的同時,手腕還作連續(xù)的外“8”字旋轉(zhuǎn)的平圓運動。棒法還有左敲、右敲、上敲、下敲、胯下敲、背后敲等。

              表演時,英歌隊形一般是兩列,一列36人,一列72人,分別扮演小說《水滸傳》中的人物36天罡和72地煞,共108人。舞者臉上畫著不同的臉譜,按梁山好漢的形象進行化妝。司大鼓者作宋江打扮,領(lǐng)頭的兩名舞槌者(俗稱頭槌、二槌,即左右兩隊列的領(lǐng)頭者,左隊通常是掛黑須的李逵,右隊一般是掛紅須的關(guān)勝)在前引導,扮為鼓上蚤時遷的“耍蛇人”作指揮。在鑼鼓、號角的伴奏下,雙手執(zhí)棒相互擊打起舞,不斷變化隊形,有長蛇挺進、雙龍出海、四虎并驅(qū)、粉蝶采花、孔雀開屏等18套式的變化。舞蹈內(nèi)容以《水滸傳》中“梁山泊英雄攻打大名府”、“營救盧俊義”和“梁山伯英雄化妝劫法場救宋江”等英雄故事為主。伴奏樂器以大戰(zhàn)鼓、小鼓、腰鼓、銅鑼、鈸、欽仔、海鑼號、牛角為主。

              潮南英歌不僅是古儺文化的遺存,而且融合了北方大鼓子秧歌舞的特點,對研究潮南古代民間文化以及南北文化的交融具有一定的史學價值。隨著經(jīng)濟快速變遷,文化生態(tài)發(fā)生劇烈的變化,潮陽南英歌已失去往日的光彩,瀕臨斷代失傳的危險,亟待搶救和保護。


              亚洲第一情网站久久网,黄色网站在线观看无码,中文一级无码黄片精品视频,国产色无码专区在线观看